——从投资者视角解析66亿购置案的潜在风险与战略考量
引题
2025年2月21日,兴业银行发布公告称,深圳分行拟以不超过66亿元购置恒大集团原深圳超级总部地块的部分物业。这一消息引发市场剧烈震荡,投资者担忧此举可能重蹈“企业因盲目购置大楼导致现金流断裂”的覆辙。恒大总部大楼的物权是否清晰?66亿元定价是否合理?兴业银行此次交易是否属于“乱花钱”?本文将从物权归属、价格合理性、历史教训及战略逻辑等维度展开分析。

一、恒大总部大楼的物权争议与债务隐患
1. 物权归属:表面清晰,暗藏风险
恒大原深圳总部地块(T208-0054)于2017年以55.52亿元竞得,原计划建设高度达400米的超级总部,但2021年因资金链断裂停工。2022年11月,项目通过司法拍卖由深圳市安和一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(简称“安和一号”)以75.4亿元底价竞得,更名为“深圳湾超级总部B塔”。
安和一号的股权穿透显示,兴业国际信托持有其97%的股份,而兴业国际信托的控股股东为兴业银行。这意味着,兴业银行此次购置的物业,实际上是通过关联公司间接持有。尽管兴业银行公告称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,但恒大遗留的债务纠纷仍可能波及物权稳定性。
2. 债务纠纷:恒大6000亿负债的“隐形炸弹”
截至2025年2月,恒大地产被执行总金额已超600亿元,核心资产多数被抵押或冻结。尽管深圳湾项目已剥离至安和一号,但恒大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债务(如工程款、供应商款项)可能仍存在法律纠纷。若未来债务重组过程中出现资产追索,兴业银行可能面临物权受损风险。
二、66亿元定价是否合理?
1. 地段价值:深圳核心区稀缺资源
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毗邻香港,周边聚集招商银行、万科等全球500强企业总部,地段稀缺性显著。2022年安和一号以75.4亿元竞得项目时,楼面价约2.69万元/平方米;而兴业银行此次购置价为66亿元,若按规划82层建筑(约28万平方米计容面积)计算,单价约2.36万元/平方米,较两年前折价约12%。
2. 开发周期:8年等待期的资金成本
项目预计2029年竣工,兴业银行需承担长达8年的资金占用成本。以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4.9%计算,66亿元贷款利息约25.4亿元,叠加运营成本,总投入或超90亿元。若未来深圳写字楼市场出现波动,可能进一步压低资产回报率。
3. 对比历史交易:万科的“亏损教训”
2022年,万科曾以22.35亿元受让深圳湾另一地块项目,账面亏损约17.85亿元。兴业银行此次交易虽单价更低,但开发周期更长,潜在风险不亚于“接盘烂尾楼”。
三、历史教训:盲目购置大楼如何拖垮企业?
1. 张亮麻辣烫的“现金流危机”
2024年,餐饮企业张亮麻辣烫斥资2亿元购入上海浦东办公楼,但其年收入仅6000万元,净利润不足2000万元。尽管公司称“为员工提供便利”,但市场质疑其资金链承压,可能挤占加盟商分红和扩张资金。
2. 万达的“轻资产转型”
万达曾因重金购置海外地标(如伦敦ONE、悉尼歌剧院项目)导致债务危机,最终被迫“割肉”回笼资金。兴业银行此次交易虽为自用,但66亿元支出占其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(448.9亿元)的14.7%,仍需警惕流动性风险。
四、兴业银行的战略逻辑:短期争议与长期布局
1. 深圳业务扩张的刚需
截至2024年6月,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员工达1801人,旗下子公司超11家,现有福田区办公场地已难以满足需求。购置深圳湾核心地段物业,可整合集团资源,提升大湾区业务协同效率。
2. 资产配置的“防守策略”
深圳甲级写字楼空置率从2023年的22%降至2024年的18%,核心地段物业长期保值属性较强。兴业银行通过购置物业,将部分信贷资产转化为固定资产,或可对冲经济下行期的信用风险。
jbo竞博官网登录3. 债务化解的“隐性关联”
网传兴业银行是恒大债权人之一,此次交易被猜测为“以楼抵债”。若属实,虽能加速恒大债务重组,但可能使兴业银行间接承担项目后续开发风险。
五、结论:风险与机遇的博弈
兴业银行此次交易表面看似“乱花钱”,实则蕴含战略意图:通过购置核心资产巩固大湾区布局,同时优化资产结构。然而,恒大遗留的债务纠纷、8年开发周期的资金压力,以及深圳写字楼市场的不确定性,均可能引发股东担忧。